住建部新规:9月1日起,监理这个职责成为历史

2025-06-23


在建筑工程行业中,监理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,承担着工程质量监督、施工进度控制、成本预算管理和多方协调等核心职责,是确保工程项目顺利推进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。然而,随着行业持续发展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颁布的法规犹如巨石投入湖面,彻底打破了既有的工作格局。自2025年9月1日起,监理的一项核心职能将成为历史,这一政策变动在建筑领域引发了广泛讨论。此次调整的核心,正是取消监理对“工程签证”的审核权限。

长期以来,签证审核工作堪称监理职责中的“烫手山芋”。监理人员不仅要严谨判断施工单位提出的签证申请是否合理,还需逐项核查签证文件的完整性。由于签证事项往往缺乏合同预约定,只能采取“一事一议”的灵活处理方式,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导致签证管理的随意性增大,监理人员所承担的职业风险也随之攀升。稍有疏忽,就可能陷入责任纠纷的漩涡,面临巨大的职业压力。

伴随新版工程计价规范的正式实施,原属签证管理范畴的内容迎来了系统性重构:

1. 设计变更管理升级
因设计调整产生的现场签证,将统一纳入工程变更管理体系,实现变更内容的全面整合与集中管控。

2. 工程索赔流程规范化

涉及索赔的签证事项,明确划归合同价款调整范畴,为价款核算提供了清晰的法律依据。

3. 计日工机制创新
针对设备临时维护、零星场地清理等非实体工程,引入计日工计价模式,以更灵活的方式解决特殊项目的计费难题。

4. 新增工程界定清晰化
合同范围外的增量工程或零星项目,统一归类为新增工程,并明确其定义为发包方提出且经承包方确认的、超出原合同约定的实体工程范畴。相较于传统签证,新增工程在计价方式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:当承包方完成合同外工作时,双方既可参照现行国家计价规范,结合合同单价及投标报价进行核算,也可通过协商制定专项计价规则并签订补充协议。这种双重选择机制显著降低了监理在计价环节的争议风险。

在操作流程层面,新规范提出了革命性要求:承包方在实施新增工程前,必须向发包方提交施工方案、进度计划及报价文件等全套资料进行审核。这一前置程序在传统签证模式中从未存在,其核心价值在于强化合同在工程管理中的主导地位。通过事前协商确定工期、价格等核心条款,双方能够在工程启动前就风险分配达成共识,有效规避施工过程中的合同漏洞,大幅减轻监理人员的协调负担,使其得以从高风险的签证审核事务中抽身。

从行业影响维度分析,此次职能调整对监理群体而言,意味着工作重心向质量安全监督等核心职责的回归,同时有效降低了职业风险。对建设单位和施工方而言,标准化流程与透明化规则减少了争议空间,为工程高效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。住建部新规的推行,标志着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跨越,不仅推动了行业治理体系的科学化升级,更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,预示着行业正在通过制度创新迈向更加规范、高效的新纪元。



分享